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果梢斑螟是为害红松球果的重要害虫,具有隐蔽性,防治困难。选用高效、低毒、无公害、可操作性强的6种毒杀鳞翅目昆虫的药剂及常规防治使用的40%氧化乐果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杀铃脲悬浮剂为最佳药剂,防治效果达88%。  相似文献   
22.
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系统诱导红松酚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杉梢斑螟和赤松梢斑螟常伴随发生,危害红松球果。为探讨利用红松诱导防御抵抗梢斑螟危害的可行性,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茉莉酮喷雾处理红松,采集健康、虫害及喷雾处理红松的球果和主梢,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其酚酸含量的时序变化。在健康红松球果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阿魏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在主梢中检测到香豆酸、苯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肉桂酸等5种酚酸,两部位酚酸数量相同但组分存在差异。梢斑螟幼虫取食危害后,球果内出现原儿茶酸和苯酚,主梢内出现苯酚和阿魏酸,且除球果内香豆酸含量下降外,球果和主梢内其余几种酚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对茉莉酸甲酯,喷施茉莉酮诱导的酚酸种类更多,除原儿茶酸、绿原酸、丁香酸外其余酚酸种类与虫害诱导相同,且诱导时间与虫害取食更为接近。10 mmol/L的原位或侧枝喷雾,诱导各酚酸含量即显著高于虫害诱导,可以利用此浓度的茉莉酮喷雾处理增加红松抗性,抵御梢斑螟幼虫取食。   相似文献   
23.
为进一步研究油松球果螟性信息素及其防治,通过野外采集油松球果螟蛹,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对油松球果螟的羽化节律和成虫生殖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每株油松树平均有蛹2.51个,室内蛹的羽化率为47.52%。成虫羽化在7月8日达高峰期,6∶00~12∶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48.01%;12∶00~18∶00羽化头数占整日羽化量的25.28%。室内雌雄蛾比率为1∶1.084,其中羽化早期,雄成虫羽化量比雌成虫的多12.95%。室内成虫白天静伏不动,夜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分别为20∶00~24∶00和4∶00~7∶00。在此期间,观察到雌成虫召唤状态。油松球果螟分多处产卵,雌蛾产卵平均46.5粒。卵期6~8d。  相似文献   
24.
华山松球果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应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Ta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对华山松球果螟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云南地区),聚集的原因是由害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在回归分析检验中,4种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但以La-m模型最优.  相似文献   
25.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微红梢斑螟( Dioryctria rbu ell a)的方法,采用320~585 nm的单波长太阳能灯开展了林间诱杀研究,筛选了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波长、最适时间以及诱杀容器的颜色和置放高度,测定了其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杀作用,比较了不同时段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数量和比例。结果表明:380 nm太阳能灯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总量与368 nm的诱杀量差别不大,却显著大于其他波长灯的诱杀量;以21:00—23:00时段诱杀数量最多;蓝色容器的诱杀量最大;将盛水容器放在距地面1.2 m高度比放在地面对微红梢斑螟有更好的诱杀效果;380 nm灯对其他鳞翅目昆虫、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诱杀量与对照灯的诱杀量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波长为380 nm的太阳能灯可作为诱杀微红梢斑螟的最佳灯具。  相似文献   
26.
为了评价人工剪梢防治微红梢斑螟对松树生长的影响,分别在当年5月份和7月份对微红梢斑螟危害过的马尾松、湿地松幼林实施人工剪梢防治微红梢斑螟幼虫.结果表明:人工剪梢防治微红梢斑螟对松树生长的影响与剪梢时间和树种有关.人工剪梢防治对马尾松、湿地松地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5月份剪梢的马尾松地径增长最明显,达14.87%...  相似文献   
27.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是我国主要的松梢害虫之一,对松树的正常生长及种子园生产造成严重障碍,至今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文章对微红梢斑螟的生态学特性以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
苦参不同提取液对松梢螟幼虫的触杀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苦参鲜根的不同提取液对松梢螟幼虫的触杀作用.通过对24 h和48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3种提取液对松梢螟均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对72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水蒸汽蒸馏液对松梢螟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作用,对松梢螟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7.8461 mg/mL,触杀致死率为86.7%,乙醇和丙酮浸提液对松梢螟的触杀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To clarify the infection approach of Diplodia sapinea, a pathogen that causes tip blight of Pinus tabulaeformis, the infection process of the pathogen in needles was observ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n addition, the disease incidence on branches damaged by Aphrophora flavipes (Hemiptera: Cercopidae) and Dioryctria splendidella (Lepidoptera: Pyralidae) in the forest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n, branches and needles of P. tabulaeformis were inoculated using the D. sapinea spore suspension under indoor and field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mage caused by A. flavipes could aggravate the occurrence of tip blight of P. tabulaeformis to some extent. Moreover, the pathogen could also penetrate 1‐, 2‐ and 3‐year‐old pine needles through stomata in the field. The pathogen infected the 1‐year‐old branches first and then gradually spread to 2‐ and 3‐year‐old branches.  相似文献   
30.
沈阳地区寄生微红梢斑螟的姬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沈阳地区松类枝梢的重要害虫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Hampson的天敌昆虫的调查,发现姬蜂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3种:褐棱柄姬蜂Sinophorus fuscicarpus(Thomson)、带沟姬蜂Gelis cinctus(Linnaeus)、小卷蛾曲姬蜂Scambus buolianae(Hartig)。一次性调查寄生率为28.6%。对相关调查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